类别: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09-08 浏览: 次
破旧的手机屏幕上,一场足球比赛的直播正在激烈进行,突然弹出的带货链接并没有引起观众反感,反而引发了新一轮互动热潮。
“每场直播带货平均只有几千元收入,但带来的球迷互动效应是金钱难以衡量的。”海牛俱乐部副总经理李昊在接受采访时坦言,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,揭示了当下中国足球俱乐部探索生存之路的现实图景。
中足联筹备组日前向各俱乐部发出通知,将正式对接商业资源,帮助球队通过新媒体渠道实现自我造血,这一举措被视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商业化改革的重要一步。
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,版权收入波动、赞助商缩减预算、门票收入受限,传统三大收入来源同时承受压力。
“我们必须开辟新赛道。”海牛俱乐部副总经理李昊表示,“去年我们开始尝试直播带货,最初效果并不理想,但现在已逐渐步入正轨。”
海牛队的直播带货模式主要围绕球队周边产品展开,包括定制球衣、纪念品和联名商品,每场直播平均观看人数在5000-8000人之间,场均销售额约在2-3万元。
尽管数字不算亮眼,但李昊强调:“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,我们与球迷建立了更频繁、更直接的连接。”
直播带货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球迷参与度的提升,海牛俱乐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,参与过直播购物的球迷,现场观赛次数平均增加1.7次,线上互动频率提高2.3倍。
“这些数字背后是球迷归属感的强化。”李昊解释说,“当球迷不仅仅是通过电视或看台支持球队,还通过消费行为与俱乐部产生联系时,这种关系就变得更加牢固。”
俱乐部还发现,带货直播中的互动环节实际上成为了收集球迷反馈的渠道,从对球队阵容的看法到对俱乐部服务的建议,球迷们愿意在直播间分享真实想法。
中小俱乐部单独谈判商业合作时面临资源有限、议价能力弱的困境,中足联筹备组近期决定介入,计划为俱乐部集体对接商业资源。
“单个俱乐部的影响力有限,但联合起来就能形成规模效应。”中足联商务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正在与多家电商平台和品牌商洽谈,争取为俱乐部提供更好的带货条件。”
据悉,中足联的支援将包括三个方面:统一培训俱乐部电商运营人员、集体采购技术支持服务、联合谈判平台佣金优惠,这些措施预计将降低俱乐部的运营成本,提高带货效率。
足球专业人士转型电商并非易事,海牛俱乐部最初尝试直播带货时,曾遭遇球员面对镜头不知所措、产品选择不当、物流跟进滞后等问题。
“我们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。”李昊苦笑道,“有一次,我们准备的200件特价球衣在2分钟内售罄,但因为物流安排不当,延迟了一周才发货,引起球迷不满。”
俱乐部随后聘请了专业电商运营人员,对球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,海牛队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流程,从选品、预告、直播到售后都有明确规范。
球员们也逐渐适应了新角色。“开始确实很尴尬,但现在感觉很有趣。”海牛队队长张伟表示,“通过直播,我们看到了球迷不一样的一面,他们也会看到球场外的我们。”
业内专家认为,直播带货只是俱乐部多元化收入的起点,未来可能发展出更多创新模式,如虚拟会员服务、数字收藏品、在线培训等。
“足球俱乐部的商业价值开发不能局限于传统路径。”体育产业专家王教授指出,“国际上有许多成功案例,比如某些欧洲俱乐部通过电竞、NFT等新领域获得可观收入。”
海牛俱乐部正在探索更多可能性,李昊透露:“我们计划推出付费观看的训练课直播、球员互动问答等特色内容,进一步强化与球迷的连接。”
中足联也表示,将研究出台更多支持政策,鼓励俱乐部创新经营模式。“目标是在三年内,让联盟内俱乐部的非传统收入占比提高至15%以上。”
欧洲足球俱乐部早已开辟了多种收入渠道,巴萨、皇马等顶级豪门通过旗下媒体公司生产内容,曼联则建立了全球性的商业网络。
日本J联赛球队更是社区经营的典范,地方特色产品、主题旅游、青训培训等创新模式层出不穷。
中国足球的这场商业化探索,才刚刚拉开序幕,当中足联整合的资源陆续到位,当俱乐部逐渐掌握新媒体运营之道,足球产业的生态重构将不可避免。
直播带货不只是卖货,更是连接俱乐部与球迷的新桥梁——这条桥上,流通的不仅是商品,还有情感、认同与共同的足球梦想。